基础教育

研思并进 向“研”而行——阜南县高中骨干教师研修班聚焦教育科研
发布时间:2025/8/8 17:36:33      点击次数:38


2025年7月29日,安徽省阜南县高中骨干教师综合素养及能力提升研修班特邀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资深教研员鲁小凡老师,围绕“教师如何做研究”这一核心主题,为参训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专题报告。


image001.png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报告伊始,鲁小凡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点燃了在场教师对教育科研的热情。他强调:“不搞教学过不了日子,不搞教研过不了好日子,不搞科研好日子过不长。”这句朴实而深刻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数智时代”的背景下,鲁小凡指出,教师亟需从“工作思维”转向“研究思维”,从“事物型思维”升级为“设计思维”。他系统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十三条研究能力,涵盖问题发现、数据解读、跨学科整合、技术融合等多个维度,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教学。


image004.jpg

 


化“问”为“题”:让教学问题升华为研究课题


“什么是教科研?”鲁小凡给出了清晰定义:教科研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对教育现象和实践事实进行考察、探究、分析、概括,进而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他特别解析了“问题”与“课题”的关系:问题源于教学现场,而课题则是经过提炼、聚焦、系统化设计后的研究载体。教师需厘清问题与自身的关系,明确问题的范围、对象与解决目标,并以课题标题的形式精准表达。


image005.jpg


如何将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鲁小凡提出优质课题选题的四大标准:时代性——紧扣国家教育政策与改革方向;创新性——找准理论支撑点,避免重复研究;实践性——立足教学实际,解决真问题;导向性——始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他强调:“课题研究的终点,应是学生发展的新起点。”

随后,鲁小凡结合实例,详细讲解了课题申报书的撰写技巧,从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到研究方法与预期成果,层层剖析,帮助教师掌握科研“入门钥匙”。


image006.jpg


从课堂到论文:实现“后教学”的专业表达


专题还聚焦“从实践研究到专业表达”。鲁小凡引用梁启超先生“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完整的人”,勉励教师在专业写作中实现自我超越。他系统梳理了教育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路径,指出论文结构一般包括“问题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分析与讨论”四个核心部分,并就格式规范、语言表达、图表运用等提供了实用建议。


image007.jpg


尤为精彩的是,鲁小凡深入探讨了“将研究课转化为论文”的可行性与价值。他指出,一节精心设计的研究课,本身就是一次完整的教育实验,具有“后教学”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学生反馈与反思总结,教师完全可将其升华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他以一节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课为例,现场演示了如何从教学片段中提炼研究主题、构建论文框架,令在场教师深受启发。


image008.jpg


“研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鲁小凡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实践智慧,为阜南县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粟林 撰)

 



您感兴趣的内容
上一条:虚实妙融合 教育见新境——腾华善智与北师大蔡苏教授共筑VR/AR教育未来
下一条:守护心灵之光 赋能育人之路——记北京教育学院林雅芳教授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