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附属中学教学副校长马惠玲在安徽省阜南县2025年暑期高中骨干教师研修班上做了题目为《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与评价》和《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和命题》两场讲座。大会由阜南实验中学温俊俊老师主持。
关于课程建设的基本逻辑,马校长强调:立足现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逻辑起点:课程建设需聚焦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如资源缺口、学生需求),通过集体协商将个体困境转化为公共议题。案例体现:马校长在演讲中强调教师需紧跟时代要求(如教育公平、科技发展),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如农村学校缺乏AI设施时需调整课程目标)设计可行性方案。
一、进阶式动态优化,迭代思维:课程建设是持续完善的过程,需将阶段成果转化为下一轮优化的基础,实现“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实践应用:在现实课程中,教师通过“项目式教学”整合多学科知识,逐步构建大项目课程体系,理论课程采用“线上预习+线下探究”的混合模式,通过翻转课堂深化学习效果,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课程评价的核心维度,成果导向的评价机制,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指标,如通过“小测验即时反馈”监测学习进度,结合真实案例评估问题解决能力。评价需关注长效影响,例如追踪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后的创新成果(如阜阳地区三好学生、课题获奖等),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结合,教师层面:通过集体备课、AI辅助工具(如知识图谱)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备课效率与课堂精准度。学生层面:采用混合式学习档案,记录线上自主探究与线下协作表现,社会价值与实践效能验证。课程需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例如在“一带一路”案例教学中强化国际视野与风险管控能力。
三、逻辑与评价的实践统一。马惠玲的课程体系始终贯穿 “问题驱动-进阶发展-科学赋能-价值引领” 的主线,其评价框架则聚焦: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核心指标,如:通过“小测验即时反馈”监测学习进度,结合真实案例评估问题解决能力,评价需关注长效影响,例如追踪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后的创新成果。
7月27日上午马校长讲教育理念及命题实践的信息,结合学业质量标准的核心要求,“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考试评价与命题”。
一、核心理念: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转型。评价目标革新:摒弃单一知识考查,聚焦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建模能力等核心素养。例如在“影子问题”命题中,通过动态几何场景设计,综合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数学建模及问题解决能力。质量标准落地,以《高中数学学业质量标准》为基准,命题需明确对应不同水平层级(如合格/优秀),通过多维问题串设计实现精准诊断。
二、命题设计策略:分层进阶与真实情境,分层问题链设计问题链:1.基础层;2.进阶层;3.创新层,真实情境融入。创设生活化命题情境(如路灯投影、物体运动轨迹),强化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结。案例中“女孩影子轨迹问题”要求学生将光学现象转化为几何模型,凸显建模素养考查。
三、评价实施路径:标准参照与过程性融合:标准参照考试(CRT)应用基于学业质量描述制定能力等级分数线,取代传统常模排名。例如通过Z分数分析学生具体能力维度的达标情况。过程性评价工具开发。倡导课堂观察、微写作、课题研究等多元评价,其主导编写的《高中语文微写作学习范例及指导》。
最后,马校长用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的特点是不慌不忙和持续改变。(李恒 撰)
上一条:“副司令员”孙魁将军走进芙蓉小学做阅读讲座名家进校园——母爱伴我行之读书生涯
下一条:聚焦教育强国梦,赋能骨干教师成长——安徽省阜南县2025年高中骨干教师研修班正式开班 |
返回列表 |